PG电子 分类>>

PG电子官网- PG电子试玩- APP下载马斯克:月球计划当然还在推进一切顺利的线年内建成自给火星城

2025-09-15 14:13:4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PG电子,PG电子官方网站,PG电子试玩,PG电子APP下载,pg电子游戏,pg电子外挂,pg游戏,pg电子游戏,pg游戏官网,PG模拟器,麻将胡了,pg电子平台,百家乐,捕鱼,电子捕鱼,麻将胡了2xAI团队正对Grok 5模型进行训练,马斯克认为2030年AI整体能力可能超过全人类总和。

  人口下降和生育率低迷导致人类智能处于停滞甚至下滑状态,人类会面临“自我毁灭”风险。

  9月15日消息,在近日举办的2025 ALL-IN峰会上,“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通过远程连线现身,谈及了擎天柱(Optimus)、特斯拉自研芯片、星链手机计划和Grok模型的最新进展,并分享了对人工智能、人口危机与人类未来的看法。

  马斯克一边描绘着人工智能将在2030年前超越人类总和智慧的未来,一边又警告西方社会正陷入人口下滑与“自我毁灭”的危机。

  问:擎天柱(Optimus)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产品。目前进展如何?你在这款产品上投入了多少精力?现在是第三版还是第四版?

  马斯克:我们正在敲定擎天柱第三版的设计,这款机器人将会非常出色。它将具备接近人类的手部灵活性,也就是说拥有一只高度复杂的机械手,还配备能自主导航并理解现实环境的人工智能 “大脑”,并且会实现大规模量产。这三点是其他机器人公司都不具备的关键要素。

  目前,在所有项目中,擎天柱可能占用了我最多的精力,比其他任何单一项目都多。这需要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人工智能问题、擎天柱的机电一体化问题,以及供应链和生产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从零开始搭建,原因是类人机器人的供应链目前根本不存在。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垂直整合,而且擎天柱所使用的所有执行器,都无法从现有的供应链中获取。如果能成功,擎天柱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产品。到2030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后,每台机器人的成本预计约为4万美元。

  问:那第一批机器人的成本会是多少?我们什么时候能买到一台,用在牧场作业上呢?你之前提到,一旦年产量达到100万台,边际生产成本大概在2万美元左右。

  马斯克:这会受到机器人中人工智能芯片成本的影响。执行器(actuator)的效率也需要大幅提升,每只手臂就有26个执行器,包括电机、齿轮箱和功率电子设备。人工智能芯片的成本不低,可能会占物料清单成本的5000到6000美元,甚至更高。

  所以,当擎天柱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生产成本预计在2万到2.5万美元之间,最终售价则会根据市场需求来定。

  问:过去几十年,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厂运营经验。打造擎天柱的难度,和研发Cybertruck、Model Y、Model X,或是建设超级工厂(Gigafactory)相比,到底谁更大?

  马斯克:擎天柱比这些都难多了,但比星舰(Starship)要简单一点,难度介于Model X和星舰之间。

  马斯克:目前来看,主要难点在硬件的最终设计上,尤其是手部设计。当然,机器人的其他部分也很重要,但包括小臂在内的手部设计,占据了整个机器人工程难度的大部分。

  问:假设我们克服了硬件方面的挑战,凭借现在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能从中直接获得哪些助力?消费者能不能直接和机器人互动、下达指令,机器人又能否理解并执行呢?

  问:我注意到你在网上经常和人工智能互动。那你们能不能打造出一个类似 “Any”(指某类虚拟智能体)的机器人?为什么要选择设计人形机器人?

  马斯克:如果想让机器人能完成人类能做的所有事情,那类人形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是针对某一类特定任务,设计起来确实会简单很多。人类的形态和能力是经过进化而来的,这背后是有原因的,如拥有五根手指就很实用,就连小指都有重要作用。而且,人类是按照自身需求来设计这个世界的,所以类人机器人能直接适配现有的环境,实现“向后兼容”。

  问:除了大语言模型和手部执行器,机器人还需要驱动它的芯片。你之前提到过AI5和AI6,看起来你对芯片层面的发展方向非常看好。能不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马斯克:在特斯拉,我们有两个芯片项目:一个是用于模型训练的Dojo,另一个是用于推理的AI系列芯片。目前所有车型都搭载了AI4芯片,现在我们正在敲定AI5芯片的设计。

  和AI4相比,它的性能会有巨大飞跃。从某些指标来看,AI5的性能将是AI4的40倍。之所以能实现这么大的提升,是因为我们在人工智能软件和硬件的研发上进行了非常精细的协同设计,清楚地知道现有技术的瓶颈在哪里。

  问:对消费者而言,这种性能提升会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特斯拉车主感受到的全自动驾驶(FSD)的安全性,会不会有数量级的提升?机器人的性能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马斯克:准确地说,40倍的提升针对的是AI4芯片的最大短板,也就是softmax运算方面,常用的神经网络激活函数)。目前,AI4芯片需要在仿线步才能完成softmax运算,而AI5芯片通过原生架构,几步就能完成。

  除此之外,AI5还能轻松处理混合精度模型,实现精度的动态调节,还有很多技术细节上的优化,让它的表现更出色。从基础计算能力来看,AI5的算力大约是AI4的8倍,内存容量约为9倍,内存带宽约为5倍。正因为我们解决了AI4的核心瓶颈,所以能在8倍算力提升的基础上,再叠加5倍的底层优化效果,最终实现40倍的性能飞跃。

  另外,目前搭载在特斯拉电动车上的AI4芯片,已经能让全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达到人类驾驶的2到3倍,甚至有可能达到10倍。而适配这一性能的软件,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推送。这将是自第12版软件以来,特斯拉规模最大的一次软件升级。我们将把模型参数数量提升一个数量级,还应用了大量强化学习技术。

  问:你花了大约170亿美元购买频谱,目的是让星链卫星网络能直接与手机连接。一两年后,这一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会不会放弃移动运营商Verizon,转而使用星链的服务?有多少人想要星链手机?从技术层面来说,这可行吗?

  马斯克:这是一个长期项目。通过这个项目,SpaceX能直接通过卫星,向手机提供高带宽网络连接。但要实现这一点,手机硬件需要进行改造,原因是目前的手机不支持这些新频谱,芯片组必须升级。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年时间。

  所以,支持这些频谱的首批手机,预计会在两年后上市。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研发能适配这些频谱的卫星,还在和手机厂商合作,让他们在新手机中加入相关频谱支持功能。最终,卫星和手机能实现高效连接,用户在任何地方都能用手机流畅地看视频。

  马斯克:如果建筑物有厚厚的金属屋顶,可能会受影响,但在普通住宅里使用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问:你是不是希望实现这样的愿景:用户不用再依赖AT&T等区域运营商,去英国、印度旅游时也不用操心漫游,只需签约星链就能使用网络。最终,星链实现全球覆盖,进而取代区域运营商、成为全球运营商?

  马斯克:这是一个可能的方向,但我们不会让其他运营商被淘汰。它们仍然会存在,因为它们拥有大量的频谱资源。不过,用户确实可以拥有一个星链账户:既能搭配家里的星链天线使用,享受免费Wi-Fi,也能在手机上使用高带宽网络,形成一套覆盖家庭和移动场景的全方位高带宽解决方案。

  问:再说说星舰(Starship),最近的发射非常成功。它距离实现稳定的商业应用还有多远?

  马斯克:我认为明年我们就能实现飞船回收。目前,星链第二代卫星的星舰发射计划还剩一次任务,仅剩一套第二版设计的助推器和飞船。之后,我们会推出第三代星舰,它将搭载猛禽3号(Raptor 3)发动机,火箭的几乎所有部件都会升级。

  由于设计改动很大,星舰第三代初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它能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还能将超过100吨的载荷送入轨道。只要不出现重大意外,SpaceX明年就能展示星舰的完全可重复使用能力,包括回收助推器和飞船,并且能将超过100吨的载荷送入实用轨道。目前性能最好的商业火箭是猎鹰重型(Falcon Heavy),在复用侧助推器的情况下,它的载荷能力约为40吨,而星舰的载荷能力是它的2.5倍,而且能完全复用。

  问:之前星舰发射时发生过爆炸,之后有很多关于环境影响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审查的讨论。但你们很快就恢复了发射准备,这不仅是技术和执行层面的成就,怎么能这么快获得监管许可呢?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会有大量的审查和质疑。

  马斯克:确实有很多审查环节,但我们都顺利通过了。这要归功于SpaceX的团队。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迅速完成了下一套助推器和飞船的测试、组装,并将其运到发射成发射。

  打造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轨道火箭,是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工程问题之一,至少能排进前三。这是SpaceX自2002年成立以来就确立的目标。如今23年过去了,我们拥有了全球最优秀的火箭工程师团队。我相信明年我们一定能实现火箭的完全可重复使用。

  问:从现在到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你最关注的技术障碍是什么?是有某个关键问题需要你集中精力攻克,还是更多地需要把之前的经验教训整合到下一次发射中?

  马斯克:实现飞船完全可重复使用的主要挑战是热盾(Heat Shield,用于保护航天器、火箭或其他高速飞行物体免受极端高温影响的装置或结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造出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轨道级热盾。比如航天飞机的热盾,每次飞行后都需要9个月的时间来维修。这既涉及材料科学问题,也涉及工程技术问题。

  我们正从基础物理原理出发,研发一种能承受极端高温、重量轻、且不会将热量传递到主体结构的热盾,同时它还得能抵御雨水,不会在雨中溶解。而且,热盾上的数万块隔热瓦必须全部可靠,不需要像航天飞机那样,每次飞行后都逐一检查或翻新。

  04. Grok开发进展:合成数据重构知识,2030年AI能力或超全人类总和

  问:能不能谈谈Grok模型和xAI公司的进展?你之前提到,下一代模型的训练不会依赖常规的网络数据爬取,而是会大量使用合成数据。Grok模型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这种技术创新为什么重要?

  马斯克:我们正在投入大量的推理算力资源,对人类知识语料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Grok会逐一梳理每一条信息,补充缺失的内容,纠正错误信息,剔除虚假内容。以(Wikipedia)为例,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适用于,还能应用于书籍、PDF文档、网站等所有信息载体。具体来说,Grok会通过大量推理计算分析每一个页面,判断内容的真实性,然后重新编写页面,删除虚假内容,修正半真半假的信息,补充缺失的上下文。

  问: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修正后的内容公开?比如创建一个“Grokipedia”(注:结合Grok与Wikipedia的造词,可理解为“Gro百科”)?尤其是的传记页面问题很多,充满偏见,还经常出现编辑争议。

  马斯克:我会和团队讨论这个想法,打造一个类似 “Grokipedia” 的平台应该会很有意思。

  问:关于Grok 5模型的训练,你们正在孟菲斯扩建Colossus超级集群,能不能介绍一下最新情况?另外,从规模定律(Scaling Laws)来看,扩大超级集群的规模,就能打造出性能更强的人工智能模型吗?会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马斯克:算力资源的投入和人工智能模型智能水平的提升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对数关系。粗略估算的线倍的算力资源投入,能让模型的智能水平提升一倍。比如从相当于人类100的智商,提升到200的智商,这仍然是非常显著的进步。

  而且,智能水平会持续提升,直到我们能利用太阳甚至整个银河系的能量来提供算力支持,达到卡尔达肖夫等级(Kardashev Scale,二级能够利用其整个恒星系统(如太阳系)的能源;三级能够利用其所在星系(如银河系)的全部能量)中二级或三级文明的算力规模。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人类整体智能提升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智能水平曾经随着人口增长而不断提升,但现在由于人口下降和生育率低迷,人类智能正处于停滞甚至下滑的状态。我预计,到明年,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可能会超越任何单个人类;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整体能力甚至可能超过全人类的总和。

  问:你认为人类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走向衰退吗?地球生态系统是否正在发生我们目前无法完全理解的结构性变化?

  问:这次会议上,我们还讨论了“自杀式共情”(Suicidal Empathy)、西方国家的生育率下降,以及开放边境仿佛在“接纳入侵者”这几个话题。这三者是不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现在西方国家似乎显现出很多“自我毁灭”(Self Annihilation)的迹象,最明显的就是生育率低于人口替换水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最终会无法实现人口自我延续。

  另外,开放边境导致文化和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尤其是在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的本土文化,可能会被那些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的外来文化取代。还有犯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不被重视。这些现象都表明,西方国家正在自我否定、走向衰退。你怎么看待西方这种“自我毁灭”的倾向?

  马斯克:我对此非常担忧。现在西方国家的很多行为,和“自我毁灭”没什么区别。

  在美国,人们多少还保有一些乐观情绪,但在欧洲,我已经很多年没见过对未来感到乐观的人了。甚至可以说,能遇到一个乐观的欧洲人都很罕见。如果人们对未来没有乐观的预期,没有明确的目标感,最终可能会走向“自我毁灭”。

  要知道,生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的乐观行为,如果对未来没有信心,人们是不会愿意生孩子的。所以,我们需要让人们重新对未来产生乐观和期待,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这样才能激发大家的生育意愿。

  我的人生哲学是“好奇心”。我渴望了解宇宙的本质,推动人类探索星际空间,去寻找外星文明,或者发现已经消失的外星文明留下的遗迹。这种理念在《星际迷航》这类非反乌托邦的科幻作品中很常见。我希望通过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来更好地理解宇宙,甚至找到那些我们应该去探索的正确问题。

  问:你之前提到,《银河系漫游指南》其实是一本披着幽默外衣的哲学书。书中提到,真正的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问题”。比如,关于宇宙起源的标准物理模型是否正确、宇宙是否线亿年的历史、宇宙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终结等等。你认为,我们会先通过人工智能,还是通过星际探索,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马斯克:我希望更多人能接受“好奇心哲学”,这种理念既令人振奋,本质上也充满乐观。对宇宙本质的好奇与探索,能为我们打开全新的认知世界。

  要知道,过去人类甚至不知道地球上所有大陆的位置,当时的地图上,未知区域只标注着“此处有龙”(Here be dragons)。所以,建立月球基地,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再次登月,将是我们迈向正确方向的重要一步。

  马斯克:当然在推进。我认为人类应该追求文明的新高度,登月本身是好事,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建立月球研究基地。月球上有些区域的地质年龄可能比地球还古老,如果能在月球上建立科学基地,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本质。接下来,我们还要前往火星,在那里建立能实现自我维持的城市。人类的命运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岔路口,如果能在火星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城市,关键要看即使地球停止物资补给,火星能否继续发展。

  一旦实现这一点,人类文明的存续周期将大幅延长,因为我们不再完全依赖地球的生存环境。要知道,地球随时可能面临风险,比如人类自我毁灭、超级病毒爆发,或者像导致恐龙灭绝那样的陨石撞击。从化石记录来看,地球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所以,关键问题在于,在人类文明开始衰退之前,我们能否让火星实现自我维持?要知道,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人类拥有实现“多行星生存”的机会,这还是第一次。

  问:假设我们成功抵达火星,而且你在火星上拥有“道德权威”,你会如何管理火星?

  马斯克:比起火星采用何种治理模式,或者早期登陆者是谁,更重要的是让火星实现自我维持,让人类真正成为“多行星物种”。即使地球遭遇毁灭性灾难,火星也能独立发展。首批火星任务的意义没那么大,关键是要向火星运送足够多的物资和设备,让火星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拥有文明存续所需的所有要素。这不仅仅是在火星上建一座芯片工厂或飞船工厂,更重要的是让火星拥有自主建造这些设施的能力。

  问:假设星舰在2026年能投入使用,之后还需要大量测试,而且火星发射窗口每两年才出现一次。你觉得这需要50年、150年,还是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就能看到?

  马斯克:如果一切顺利,我认为30年内就能实现。如果在每一个两年一次的火星转移窗口,我们都能实现向火星运送物资吨位的指数级增长,那么经过大约10到15个发射窗口,也就是25年左右,火星就有可能实现自我维持。(文/腾讯科技特约编译无忌,编辑/海伦)

搜索